• 春华秋实新甲子,勇攀高峰研为先

    春华秋实新甲子,勇攀高峰研为先   校第四次党代会全面总结回顾了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刻分析了新时代学校的历史使命、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全面描绘了我校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   科技创新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是建设研究型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要切入点和突破口。学校科研工作将以校四次党代会四大战略重点为引领,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力提升社会经济服务能力、积极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方式,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学校早日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贡献科研力量。   一、加强科研工作战略谋划 学校科技工作要紧扣国家和区域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科研工作组织与谋划,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谋划培育与组建科研大团队。依托一流学科,以顶尖专家领衔,以院士长江学者、杰青、国际组织Fellow&等为带头人,以拔尖青年为学术骨干,组建国际一流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科学研究中心,增强一流学科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引领辐射力;依托重点学科、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持续推进“江南大学至善创新团队”支持计划,重点建设学科强化特色发展,增强国内影响力;建成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支持体系,鼓励团队凝练方向、汇聚队伍、提升水平,确保学科总体实力呈上升态势,形成若干国内有影响的特色方向。   谋划建立高水平科研大平台。以轻工、食品两个一流学科为基础,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省部级以上平台,谋划“未来食品科学中心”建设,加强和推进食品领域的未来技术、前沿基础研究;以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学科为核心,谋划第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支撑高水平学科建设;谋划和筹建关键核心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加速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谋划建设江苏省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共建海军营养与健康创新研究院,推动多学科的军民融合。   谋划集成和产出科研大成果。加强科研项目和奖励的培育和挖掘,发挥学科综合优势,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优秀成果的整合与集成;加强各级各类重要项目和奖励的前期遴选、培育,探索重大科研成果培育的有效方式,加大对有望取得突破的团队和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主动谋划“十四五”科研大项目,力争在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方面有所突破,促进国家级奖励、省部级政府一等奖、CNS高水平论文等标志性成果的产出。   二、聚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革新的重要基地,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相互促进义不容辞。学校科技要坚持以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切实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强化载体功能建设,提升技术转移能力。推动科技服务“合作联盟”模式,充分调动校地平台、学院、镇长团、科技特派别员等各方资源,谋大合作,产大项目;大力推进无锡市智能制造协同创新中心、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推进成果转化综合服务、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等信息化建设,打造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有效落地转化;进一步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地方研究院(所)、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千万元级横向项目签约,提升科技服务行业发展能级。   创新社会服务模式,增强科技服务能力。深化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合作,落实江苏省挂县强农项目,推动学校更广泛参与乡村振兴项目;以省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基础,构建产业协同和国际协同新模式;继续实施专利质量提升工程,积极培育高价值优质专利,实行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流程,建立成果转化中介专业化服务体系,打造线上线下市场化科技成果信息系统,提高科技服务能力。   健全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实效。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制,支持学院/学科、科研人员和团队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细则,构建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平台,提升科技人员的获得感;引入以技术应用转化创新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制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推行以股权激励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举措;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实体,形成科研成果向教学和社会双转化机制,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成效。   三、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方式 学校科技工作要推进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推动科研管理工作转型,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新模式,努力形成科研反哺教学、科研应用社会、科研服务国家的良性机制,全面提升学校科研竞争力。   推进评价体制改革,实施科研松绑计划。梳理和推动科技创新政策落地、到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制定和完善符合科技工作特点的岗位聘任、职称评聘、考核评价和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办法;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基于学院、学科领域和科研性质的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引入同行评价、第三方评价等。   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实施科研培优计划。改革科研组织模式,将自主科研基金等校内外科研资源集中到重点科技创新平台、重点科技创新团队和重点科研人才的培育与培养,建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工程应用一体化协同的新型科技创新团队;加强校院两级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改善管理服务手段和方法,建立健全跨学科、跨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机制,提升管理服务的效能。   聚焦卡脖核心技术,实施科研解卡计划。以重大科研任务为抓手,设立基础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引导教师瞄准学科前沿,潜心从事对学科发展有重要价值的基础研究,促进高水平、原创性成果的产出;强化目标牵引、学科交叉和有组织创新,加大基础性、前沿性创新研究支持力度,实施支持基础研究的科研至善计划和突破关键技术的解卡计划,力求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等研发有所突破。   春华秋实新甲子,勇攀高峰研为先,我们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科技创新对建设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学科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战略支撑作用。

  • 立足自身,深化交流,彰显“江南风格”———江南大学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声誉的几点思考

    立足自身,深化交流,彰显“江南风格”———江南大学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声誉的几点思考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展望学校未来五到十年的发展蓝图,部署了学校工作的四大战略重点和“七个一流”发展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深化国际合作,树立一流国际声誉。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大学发展的时代潮流,教育对外开放也是我国继大扩招、大建设、大提升之后的又一时代动向。面临新时期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从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出发,努力把学校国际交流工作推进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发展新阶段,为把学校建成世界知名、中国一流、江南风格的研究型大学砥砺奋进。   一、深化国际科研合作,提升学术科研影响力 我们要把科学研究作为提高学校国际声誉的主要途径,积极参与到国际合作研究中,将国际性的主题纳入研究。围绕“以我为主、按需引进、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全面实施包括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海外名师项目等高端引智项目,引进高层次海外专家;大力建设“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各类国际科研平台,鼓励平台建设与引智项目的结合,打造立体引智氛围;促进引智项目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的产出以及与产学研的有机融合,提高国际合作论文和国内外奖项的数量,提升国际科研影响力。   二、深化学生双向交流,提升人才培养知名度 我们要把培养具有全球眼光的世界公民作为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发出中国声音的重要途径。大力推动学生交流从外延发展转向内涵质量提升,提质增效,加深与世界高水平大学的实质性合作;深入拓展与合作院校学分互免、学位联授互授等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与三个月及以上的交流学习;以国家中外合作办学原则为指导,加强高端引领,结合学科现状和学生需求,加快落实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与领域内世界高水平大学建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重点选择若干所与我校学科战略布局相似、办学理念相近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战略合作,建立稳固的互动合作机制;逐步加深与国际组织的联系,鼓励优秀学子进入国际组织实习工作,提高中国的发言权和代表权。   坚持质量为先,进一步健全来华留学相关规定,完善来华留学工作管理体系;坚持规范管理,推进来华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多方联动做好保障工作;积极开展师资与管理队伍培训,继续推进全英文课程建设,打造国际教学体系;做好来华留学教育宣传工作,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吸引海外青年来校留学,培养全球精英。   三、深化“一带一路”合作,提升教育科技智力服务 我们要把“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作为实现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布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践行方式。提高“一带一路”国家来华留学生层次和规模,积极参与并有效利用政府和学校专项奖学金;拓展联合培养、学位互授等多种形式的来华留学学历生培养模式,鼓励和支持学院开发成建制“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教育项目;各学院立足自身,发挥特色,结合国家需求,酝酿更多国家级“一带一路”特色项目;做实做强“一带一路”高校食品教育科技联盟,发挥带头领跑作用,谋划高质量高层次项目,助力“一带一路”国家人才培养;积极推选我校的专家学者参与智库建设,发挥智囊作用,提供智力支撑。   四、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升国际交往友好形象 我们要把中外人文交流工作作为学校国际形象建设,厚植中外友好民意基础,服务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做好孔子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顶层设计,依托孔子学院,发挥学校学科优势,筹划包括讲座、工作坊、国际会议、展览和与演出等等各类活动;主动融入当地大学和社区,做好汉语国际推广工作,提升当地影响力;打造在地人文交流品牌项目,举办中美中加等暑假短期项目,让外国青年了解中国,增进感情;积极参与中外高级别中外人文交流机制,拓展学校中外人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逐步形成交流互鉴和合作共赢的新亮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教育对外开放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国际形势,也赶上了新一轮开放的大潮。变局同时蕴含机遇与挑战,我们要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的步伐,优化开放工作布局,完善各有关工作机制,强化保障支撑能力,更深地融入世界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树一流声誉,提升学校国际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