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大学“初心”重塑大学理想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本科教育改革举措与行动计划

期次:第435期    作者:物联网工程学院   查看:131

  一、指导思想根据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重要精神和学校总体部署,在新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认证的背景下,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面向物联网、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加强产教融合,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二、总体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能力、实践环节等方面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使学院回归“本科教育第一”、教师回归“认认真真教学”、学生回归“踏踏实实学习”的三个“初心”,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未来卓越工程师”和“物联网创想家”。三、面临问题物联网工程学院规模大(3000余名本科生)、专业多(6个本科专业)、学科多(5个一级学科)。随着“新工科”概念的提出,以新技术、新业态和新产业为导向,需主动布局,提前谋划,进行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专业的大力建设。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亟待融合贯通。学院现有的6个专业均属电子与信息领域,在知识体系和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交叉、融合、集成和渗透,具有跨专业融合的基础,但在课程设置方面各自为阵,具有明显的重复性,未能做到融合贯通。
  (二)工程实践教育教学体系亟待更新提升。根据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新工科人才培养要求,目前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工科专业的关键教学环节,急需进一步完善。一方面,部分师资工程能力薄弱、知识结构单一;另一方面,部分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平台陈旧,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需求。
  (三)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引培并举。人才引育是学院的重点工作,也是难点工作。2015年以来,学院的人才引进情况很不理想。另外,青年教师(35周岁以下)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仅为21.9%,明显较低。师资队伍数量不充足造成教师普遍投入教学的精力相对有限。四、实施举措基于上述问题,学院拟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具体措施,实现本科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总体提升。
  (一)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造特色型精品课程目前学院6个本科专业已实现本科毕业设计、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各专业学生和指导教师间的全部贯通。下一步,学院将在师资力量有限的情况下,努力完善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打通全院选修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精挑细设新工科专业教育背景下的选修课程群,着力培养学生跨专业新知识与技术的融合能力。同时,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新工科特色课程三个层面,遴选和培育一批院级精品课程和在线课程,予以经费支持建设,争取经过几轮培育,打造出校级至善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国家级精品课程,提升课程影响力和示范效应。
  (二)加大高层次人才引培力度,组建混合型师资队伍学院实施“外引外联,内整内联”措施,一方面,大力引进各学科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的青年才俊;聘请资深高水平企业人员担任学院部分课程的兼职教师,在课堂上与专职教师一起开展工程案例式混合教学,课程教学内容紧跟社会科技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另一方面,学院内部整合师资队伍,提高专业课程与任课教师的联系契合度,让教师专心课程建设,精讲课程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三)加快卓越分中心建设步伐,实施导师型跟踪指导学院依托教师卓越分中心,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通过导师对青年教师教学工作的跟踪指导,帮助其养成良好师德教风,在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每年开展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完善评教、评学方法;组建电工类课程教学团队,做好相关师资的协调和培育工作;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到国内著名高校进行课程进修、到企事业单位做博士后等多种形式提升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能力。
  (四)开展工程教育认证持续改进,丰富实践型教育模式目前学院的自动化专业已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完成进校考查,但物联网工程等4个专业目前尚未经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将进一步对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进行专业建设。尤其是在卓越工程师计划实施专业的学生培养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学分比例,将企业家面对面、企业项目实训、学科竞赛、本科生进“唯实”团队等纳入创新学分的认定范围,全面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五)落实高水平专家深入课堂,加固反哺型研教关系落实教授和行业专家进课堂,一方面能让其将科学研究前沿、科学研究经历和创新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为人才培养提供学术思维锻炼的平台;另一方面能让其利用最新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带动教学改革,支撑课程建设,使科研成果真正进入课堂、融入教材、传授学生。学院将进一步推进教授和行业专家进课堂授课的广度和深度,完善科研反哺教学的相应管理措施,让教授和行业专家真正成为本科教授和本科专家。
  (六)建好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推进创新型人才培育物联网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历来是学院开展工程实践教育、大创项目和学科竞赛的重要载体。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学院将紧跟学科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组建一批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制造等新型校企联合基地实验室,充分发挥创新创业技术孵化器的作用。同时,加强实验室管理,建立完善考评制度,切实提升内涵与质量,将该基地建设成为面向全校师生开放的,推进新工科工程实践的,分层次、模块化、多融合的工程实践创新平台。
一、总体目标“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根本任务,学院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育,教师高度投入教学工作,学生全心专注学习,办好一流本科教育。二、学院管理层面1.加强教师卓越分中心建设充分发挥校、院教师卓越中心作用。学院教师卓越分中心成立教学评估与教师发展、专业建设与认证评估、教学研究与教材建设、实验与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建设等5个工作室,多角度促进教师发展。成立了涵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11个教学研究团队,设立院级专项经费支持、优先支持申报教学相关课题,定期交流、有组织的开展教学研究,致力于形成有传承、有创新、有深度的教学成果。明确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责任人,建立对立德树人、师德师风、教学质量等方面的问责制度。! 2.加强高水平专业建设学院现有的化学工程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2个工科专业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建立了专业建设的规范化管理和持续改进机制,为高水平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加强驻厂生产实习的规范化管理,并与虚拟仿真实践相结合,提高实习实践基地的质量和教育水平。实施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在职提升计划,以“多点共焦”的卓越培养方式,高标准实施“化学工程与工艺”卓工计划,努力构建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扎实做好每年的4月和10月学院教学质量建设月活动,形成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反馈研讨的闭环。引导严格要求的教风,加强各个教学活动的过程管理,定期开展汇报交流,推进教学过程管理与监督的常态化。
  3.实施教师分类考核改革在原来的教学科研岗、专职教学岗基础上,新设立以研究系列职工为主体的研究教学岗,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前3年,实施了减免上课工作量、增加随堂学习环节、导师制指导、督导监督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方案。对于临近退休3年内的教师,鼓励其从事教材建设,每主编出版一本省部级规划教材,每年的教学或者科研工作量考核之一不做硬性要求。
  4.加大组织和奖励力度学生的教育是包含课程教学、思政教育、科创活动在内的综合教育,既是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的纵向过程,也是职能部门、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等全体教职工共同努力的横向过程。我们提出了“课程、思政、科创”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鼓励全员全过程参与育人。通过学院奖励办法修订,加大了对教学成果包括教材、获奖、竞赛等的奖励力度,并注重物质和精神鼓励相结合。学院明确各教学负责人的职责,定期组织工作交流,课程组和教研室主任负责教学组织、课程建设、队伍建设和教学质量,本科专业责任教授负责牵头专业建设的方案制定及修订,系主任、副主任负责专业日常管理和专业建设方案的实施。三、学风建设1.抓好几支队伍第一、班主任和辅导员,专职引导学风建设;第二、课程教师,结合课程思政实施,潜移默化引导良好学风;第三、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学督导,对教学活动进行全过程跟踪,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状态和效果;第四、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以专题讲座等方式,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发展强化学习;第五、高年级优秀学生和优秀校友,以自身经历和成就,引导学生学风形成。
  2.抓好新生入学教育抓学风,大一是关键。结合学校开学典礼校长讲话,高质量安排学院入学教育方式和内容;做好学院开学第一讲,既要讲成绩增强荣誉感,也要讲不足进行警示教育;邀请知名校友开展系列入学教育;新增新生入学参观实习知名企业;专家领衔,做好在新生研讨课,让学生爱专业、爱学习。注重宣传典型,表彰先进,形成示范效应。
  3.抓好本科生导师制涵盖“成长、科创、学业”的三导师制全面实施。从大一开始,每位学生配备成长导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大二开始,在国家、省、校级大创计划基础上,设立院级大创计划,实现大创全覆盖,由科创导师指导创新训练;大四,本科毕业论文尝试提前预选题确定学业导师,学业导师指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和最后一年的学业规划。
  4.严把考试和本科毕业论文出口关我们坚持课程应有深度,设立期中考试提醒学生应学程度,并试点教、考分离。严格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把控。从选题,到过程管理、请假补偿、合理评价到论文答辩全程录音,全面加强本科毕业论文管理和水平,争取切实起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5.学科竞赛积极引导学科竞赛,加大竞赛参与和获奖在各类先进评选中的分值权重,组建挑战杯、化学化工、化工设计、材料设计、创新创业等竞赛专业指导队伍。基础类竞赛(化学化工、化工设计等)院内选拔赛100%参与,学院领导亲自带队参赛。在学校奖励基础上,学院自筹经费配套、设立竞赛单项奖,精神和物质上鼓励优秀学生参赛。
  6.继续深造积极营造考研环境。学院考研率一直保持全校前列,在新的形势下,积极营造环境、保持较高考研率,并在学校支持下探索新路径提高出国深造、一流名校和本校考取比例。
“以本为本回归初心”
      发展战略研讨会摘编